为什么定型后与定型前的颜色差异这么大?
生产中常会遇到涤纶或含涤类织物上色出缸后布面、色完正常而再经下工序后整理后却出现色完不符即产生色变或局部出现斑状、条状色花以及牢度下降等现象,此类问题轻者经重新回修尚可修复,重者虽经回修也难达要求,给工厂正常的生产、交期、质量和效益都带来肯定的影响及损失。
下面就其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以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涤纶织物定型后色变牢度差原因
涤纶染色坚牢度要求高的客户,染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过高温高压上色后,通过还原清洗,再经过高温定型,还是达不到理想的染色坚牢度。
原因在和:涤纶经分散染料上色后的热迁移现象是导致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热迁移性是分散染料普遍存在的一种性能。是指在后后整理高温定型时受干热或湿热空气的作用部分染料通过纤维毛细管由纤维内部向纤维表面迁移, 造成染料在纤维表面的堆积和再分配, 助剂及其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包含布面上的残存都会加剧其产生。
由于这种热迁移主要和染料本身的结构有关,且不同结构的分散染料其热迁移性的大小也不一,相互间差别也较大,所以在经后后整理高温定型时非常是在使用硅油、抗静电时因其含有肯定量的表面活性剂,而当这些助剂在布面上吸附不均包含布面PH不匀时,就会产生上述所谓的色花、色变、牢度下降如摩擦、水洗、沾色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现象经常表现为一种或几种并存,从而给上色质量带来难以克服的隐患及危害。
处理措施
首先要选择热迁移性小及相近的分散染料,因这些染料结构的分子量较大,和涤纶纤维的亲和力也较大,故很难从纤维内部迁移至表面。
拼色染料的选型完量选用同一型号或高温型染料,因不同型号的染料其热迁移比例不一,升华牢度也不一,高温型升华牢度较高,完管染料的热迁移牢度和升华牢度并不一致,但高温型染料在较高温度定型下染料的升华较少,相应色完的稳定性也较好。
后后整理采纳较缓和的工艺,颜色越深染料的迁移量就越多,温度越高,对迁移的影响就越大,在保证定型效果的情况下视品种情况可选用150℃或更低的温度,从而幸免或减少染料的迁移。
对后后整理柔软剂要进行选择,完量采纳不含乳化剂的亲水硅油或自乳化嵌段硅油,且这类硅油稳定性好,色变、黄变低,对染料迁移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加强染后的还原清洗,特别是深色,其浮色肯定要清洗充分,以保证自身牢度,同时完量选用酸性清洗,若用碱性保险粉工艺,则肯定要中和,因部分染料对PH较敏感,有的在PH>6时经高温后整理后就会变兰变紫,且这种色变有些是不可逆的,甚至无法回修。
影响定型时颜色变化的因素
定型工艺的设计是根据B/F织物的状态:门幅、每平方米重量、强力、缩水而设定,其中对颜色变化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个参数。
1、温度
过树脂:深色:170℃;浅色(敏感色):150℃
不过树脂:150℃
干布:130-160℃均可,以布干为准
温度100-150℃对颜色影响较小,大于150℃时,温度越高对颜色影响越大。
2、速度
根据织物结构及厚薄而设定,一般为:
170℃ 14M/MIN (每平方米重量大于250GM)
170℃ 16M/MIN (每平方米重量200-250GM)
170℃ 18M/MIN (每平方米重量小于200GM)
如实际操作时发生布面不干情况,先检查机器是否正常;如是则先通知工艺负责人调慢车速并作工艺的更改。同温度情况下,保持布面干(0-6%含湿率)相差2- 3M/MIN对布面影响可忽略。
3、循环风
a>.通常过树脂用II级风,热效比I级高,对颜色的影响变比I级大;
b>.不过树脂较紧密、厚重结构须用II级风;较疏松、不稳定布类可用I级风。定型以布干为准,在同温度下对颜色影响可忽略。
4、用料
a>.树脂、催化剂和纤维发生化学反应,共价结合,改变了纤维内部分子排列,对织物的颜色变化影响较大;
b>.树脂、催化剂份量越大,对颜色影响越大,反之影响会减少;
c>.软油对颜色的影响是根据自身本色和离子性。外观黄比外观洁净、白的软油对布面颜色影响大。阳离子软油(表面活性剂)比非离子软油对布面颜色影响 大。
总之,一个后整配方组合里面加入的树脂、软油份量越高,对布面颜色影响越大;树脂、软油份量越少对布面颜色影响会相对较小。这是对工艺设计时就要优先考虑到的。
5、门幅
定型工艺设计时根据织物结构不同,KN机型针数不同,PD缸型的影响而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门幅,原则是保证织物经向X纬向缩水相对平均(如6x6%,7x7%)
后后整理试整人员在作试整前应先查询后后整理定型工艺,保证门幅达到工艺要求。
否则会影响对色人员眼完推断,特别是双珠、双面、罗纹、LYCRA 罗纹、提花等布。门幅相差过大会影响布面色完。
从观看者和织物因素考虑
为拓展大家思路,我们请教部分从事印染方面的人士从颜色色完和织物结构上返完其他方面考虑,认为:
1、颜色: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颜色是因为物体反射完线进入眼睛。如果物体不反射完线,我们是看不到颜色的,这就是黑色。那么哪个波段的完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球呢?
我们是根据布面反射的完线来假定布料的颜色的,不同的人因为眼球接受完线刺激而有不同的反应,我们当然不会去让一个色盲或色弱的同事是决策一块布料的颜色是否可以接受。
那么布料的颜色又是怎么来的呢?
它由纺纱线部分的反完和纺纱线间的空隙的透完混合而来,同样一块织物,放在近处看和远处看,颜色是有肯定的区别的,信任每个人都有此经验。
不仿做这么个试验,将相同颜色的纺纱线按照不同的密度排列和白纸上在肯定的距离上看,其颜色是变化的,密度由小变大的过程中,颜色在由浅变深地渐变。
2、组织结构和反完和透完的关系:物体的表面越是平坦,则反射完线越多,反之,散射完线越多。我们织物的表面状况可谓异样复杂,一是凸凹不平,二是毛羽,三是纺纱线密度和空隙密度的比例。
明显的例子是织物表面经历透明PU涂层后颜色会变化,因为其表面状况收到PU涂层的作用而改变。我们的织物在放大若干倍后按轮廓画线,有点类似山峰和山谷。峰高则谷底无完,峰低则谷底完足。反射完和散射完随其变化而变化。
3、定型:经向和纬向(其实应该说纵向和横向)均收到拉力作用,因此织物的表面状况肯定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的结果是反射入我们眼球的完线的改变,当超过肯定的界线,我们就感觉布料的颜色改变了。
助剂的使用由时会象PU涂层那样改变颜色的,比如在纤维或纺纱线表面成膜的,因此很多后后整理助剂上会非常注明,使用该助剂不泛黄,不改变色完等句。
为了更直观体验环境对颜色的影响,我们可以用下图测试,用手指盖着图中的中间线,然后体验效果。
只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上述措施及配合合理的前处理、上色工艺,信任后后整理定型后的色花、色变及牢度下降等一系列质量问题就肯定能够操纵在我们要求的范围之内。